通篇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通篇小说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五百六十二章 压力山大的工部尚书

第五百六十二章 压力山大的工部尚书

  第五百六十二章 压力山大的工部尚书 (第1/2页)
  
  王崇古作为大明工党党魁这个时候,必须要站出来扛起这个责任了,陛下给了圣眷,他就要给出回应和反馈,否则圣眷会消失。
  
  在汪道昆为难的时候,王崇古主动站了出来,替工部分担了一些压力。
  
  汪道昆投去了一个感激的目光,浙党本就弱小,谭纶也无心结党,现在朝堂上能够提供帮助的只有王崇古了,西山煤局的工坊,的确可以提供极大的帮助,至少让兵仗局的工匠们着力于核心部件液压泵的生产。
  
  液压轧印机没有想的那么复杂,但也不简单,这需要兵仗局和西山煤局进行通力合作,为了保证大明的白银迅速货币化而努力。
  
  大明的银币是轧印的,不是铸造,如果可以用铸造法,那么制币的速度会有一个质的飞跃,只要做好母钱,刻好模具,大量翻沙铸钱,会更快的疏浚白银堰塞,泰西的许多货币都不是轧印,而是铸造。
  
  王崇古提出过铸银币,但最后被陛下给否决了。
  
  铸银会有大量的气孔,而且表面会发黑、砂眼,而且在货币的尺度上重量误差会极大,这都是铸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的,这种劣质的货币一旦成为大明合法的货币,那么私铸就会泛滥,就会让银币的优势荡然无存。
  
  银币最大的优势就是防伪,因为现在民间普遍没有轧印技术,即便是用螺旋轧印机,每年和每年的母钱都不一样,让仿造更加困难。
  
  银币的防伪主要是边缘的齿痕,即便是在大宗贸易里,只需要打开银箱,手从边缘齿痕划过就可以知道真伪,而铸银不行。
  
  千万不要小看了大明民间银匠的造假手段,就朱翊钧所知,大明工匠们造假银锭有铜芯、铅芯、夹板、砂渗等等不下十几种方法去造假,一旦轧印银币改铸造银币,大明方兴未艾的货币政策,就会折戟沉沙。
  
  大明的经济乱象,就会彻底向深渊滑落,再无拯救的可能。
  
  “逍遥逸闻实在是太大胆了。”户部尚书王国光眉头紧皱的说道:“他的那篇文章引起了坊间的热切讨论,臣以为朝廷应该关注这种讨论,并且给出一些解释。”
  
  闹得沸沸扬扬,再不会回应,只会掀起更大的舆情,但是如何回应都是麻烦。
  
 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:“人比驴便宜,这在乡野之间是事实,铁犁牛耕的深耕细作,变成了人耕,这也是事实,大明田亩大量抛荒更是事实,这是国朝必须要面对的问题。”
  
  “乡贤缙绅、势要豪右这些肉食者有产者,利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时候,必然要创造出高于生产者劳力价值的商品,这就是唯利是图,如果劳动者、生产者无法创造高于自身劳动的价值,那么就无法促使肉食者们再生产。”
  
  “同样,生产者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,就是肉食者得到的利润,我们将这部分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。”
  
  “剩余价值让肉食者得到了利润,而后肉食者将利润存起来,产生日益集中的生产优势,这個过程就是兼并。”
  
  “当兼并持续进行,贫者越贫,富者越富,总体的需求越来越少,商品的价格在钱荒和封闭小农经济的两面夹击之下,越来越便宜,最终生产被破坏,土地被抛荒就不意外了。”
  
  “因为需要商品的人,没有货币或者说生产剩余去交换,而不需要商品的人,掌握了大量生产剩余。”
  
  “这是由林辅成观察到的现象,引发的思考,问题背后的原因,基于矛盾说和生产图说分析。”
  
  “现象问题原因之后就是解决方法了,先生的清丈还田是一种解法,王次辅的工兵团营,官厂团造是另外一个解法。”
  
  “无论什么政策都需要时间去实践。”
  
  朱翊钧完整的正面的回答了林辅成这个问题,或者说是大明百姓们心头的疑问。
  
  林辅成的这番话之所以引起了热议,是因为人和人的悲喜并不相通,因为所处的环境和立场不同,但现在这种田亩大面积抛荒,百姓流离失所,影响到了所有人的利益。
  
  国朝一旦开始动荡,倾巢之下安有完卵?这是三岁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。
  
  其实朱翊钧也可以不回应,人其实是非常健忘的,当另外一个热点盖过了这个热点后,人们会忘记上一个热点,而是热切的讨论着眼下的这一个热点,朱翊钧回应与否其实都不影响朝廷的政令,但这是一种态度,直面困难的态度。
  
  朱翊钧当然可以用四个阶段法来治国,首先对外宣称什么事都没发生,其次再说事情的确发生但当下我们不能采取行动,在事情进一步发展的时候,则无奈的说,也许应该行动,当我们什么都做不了,当事情恶化到无法解决的时候,就说:也许当初能做点什么,但现在太晚了。
  
 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,这是申时行的拿手好戏,或者叫端水大师,或者叫和稀泥,总之就是一种甩锅进而不用负责的办法。
  
  朱翊钧选择了面对。
  
  这也是他允许林辅成这篇文章刊印的原因,大明必须要找到一条出路,来面对大航海时代和由海贸连接的全球化,这是全新的挑战,同样,也是机遇。
  
  “就这样刊登邸报做出回应吧。”朱翊钧看向了礼部尚书万士和。
  
  张居正的清丈还田是在清丈令里一起提到的,但是在执行过程中,只进行了清丈,对于还田,仍然是王崇古在负责用迂回的方式督办,大明皇帝、廷臣们,并没有急于求成。
  
  要推行还田疏还有很漫长很漫长的路要走。
  
  万士和俯首说道:“陛下圣明。”
  
  面对问题,这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决策,但在官场上,有魄力往往是个贬义词,有魄力往往代表着横冲直撞、不懂事、有魄力往往代表着被广泛反对。
  
  要彻底排除一项提议被廷议采纳的可能,就得说这决定有魄力。争议只表示会失去部分支持,魄力表示会失去所有人的支持。
  
  但万士和思前想后,还是觉得这个问题回应一下,并不算什么问题。
  
  政令往往就是这样,快捷的、简单的、流行的、便宜的、短期的、见效快的政令会被很快通过,而复杂的、耗时的、昂贵的、争议的、长期的政令,要经过数次的政斗,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廷议。
  
  冯保有个暴论,他觉得出现问题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从上到下由内到外不敢面对这个问题,以大明的广阔纵深和大明百姓的勤奋,只要肯面对,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。
  
 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暴论,而且非常唯心的暴论,似乎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世间的一切事。
  
  “凌部堂在河南传来了好消息。”张居正拿着一本奏疏说道:“河南地面已经完成了清丈、普查丁口和废除贱奴籍,成为了在南北两京直隶、山东之后,第三个完成废除贱奴籍的省份。”
  
  凌云翼干活就四个字,雷厉风行,陛下二月份迁徙了河南地面的藩王,凌云翼立刻就开始动手了,动作迅速的完成了清丈、普查丁口和废除建奴籍。
  
  “凌部堂是怎么做到的?”朱翊钧疑惑的问道:“王一鹗到了山东,有凌部堂打下的底子,都没有这么迅速,凌部堂这初到河南,是怎么做到的?”
  
  朱翊钧当然不是在怀疑凌云翼在欺上瞒下,只是震惊于他的速度,王一鹗已经很能干了。
  
  张居正和廷臣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还是万士和俯首说道:“陛下,凌部堂,凶名在外。”
  
  这很难吗?这一点都不难!
  
  凌云翼到河南没有感受到任何的难度!
  
  都是势要豪右、乡贤缙绅在主动,在积极配合,河南地面对新政是部堂、客兵所到之处,民众扫榻竭诚以迎,真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,君有命莫敢不从。
  
  当然,主要是怕凌云翼手里的刀,凌云翼他真杀人。
  
  凶名在外,都有点怕,当朝廷把藩王迁走之后,索性就不再抵抗了,抵抗太不礼貌了,万一惹怒了凌云翼,再弄个兖州孔府那样的大案出来,那岂不是用自己的命去赌凌云翼到底凶不凶?
  
  凶,是真的很凶。
  
  张居正左右看了看,低声说道:“河南因为长期的兼并以及王府众多,丁口数只有877万,比之山东六府丁口数为987.4万,少了110万人,当然在普查丁口的时候,凌部堂发现了大量的避世之人,他们躲在穷山恶水之间,这部分丁口,还在普查之中。”
  
  河南是中原腹地中的腹地,是农业大省,结果人口比山东还要少,宗藩在地方,成为了奸猾诡寄田亩的工具,愈演愈烈的兼并,让本该富足的河南反而成为了不宜居之地。
  
  张居正没有做长篇大论,他就是做了个简述,因为凌云翼还在河南,河南的局面还会有变化。
  
  凌云翼带着工兵团营在黄河筑堤清淤、兴修水利,在设立官厂团造十五个煤钢联营的官厂已经有了雏形,一切的一切都还来得及。
  
  现在还远不是下结论的时候,在官厂团造和工兵团营双管齐下之下,河南正在快速的恢复他的生机,甚至不需要额外的支持,只要大明朝廷不横加干涉,凌云翼就会用丰富的经验,调和好地方的矛盾。
  
  王一鹗在山东、侯于赵在辽东、潘季驯在绥远、凌云翼在河南,这些的地方巡抚总督都是循吏。
  
  “在大明再兴的路上,工兵团营和官厂团造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王次辅居功伟业,乃是经邦济国之大臣。”朱翊钧看着王崇古笑着说道。
  
  “陛下知臣体国朝振奋之心。”王崇古面对皇帝的褒奖,自然是一顿感谢,他感谢之后,面色凝重的说道:“仍有藩镇危机,腹地绝不可久任。”
  
  藩镇,就是军权财权人事权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,这个时候,暴力就有失控的危险,工兵团营、官厂团造好不好?王崇古自己搞出来的,他当然会说好,但他同样要提醒陛下,藩镇化的可能。
  
  晋党就是最典型的案例,谎报军情、刺王杀驾、大火焚宫,就为了自己那点私门之利,而李成梁当时已经具备了藩镇的基础,现在凌云翼正在向那个方向滑落。
  
  解决的办法,张居正、梁梦龙也给出了答案,那就是六年升转调任,最多不可超过九年,频繁的人员调动,就是打乱完全地方割据的可能。
  
  “王次辅所言极是。”朱翊钧认可王崇古的意见,王崇古的矛盾说造诣已经很高了,反复提醒着所有人,事物的一体两面,矛盾的广泛存在。
  
  “陛下,工部呈送南衙织造局送奏大花楼提花织机图,请陛下过目。”汪道昆拿出了一本奏疏呈送到了御前。
  
  朱翊钧细细研究了一番这个花楼,之所以叫花楼是因为操作的时候,一个人在楼下,一个人在楼上,花楼织机,在南宋的《耕织图》里就已经出现了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