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篇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通篇小说 > 隆万盛世 > 667广德之野望

667广德之野望

  667广德之野望 (第2/2页)
  
  主张厉行节约,崇尚简朴,以民为本。
  
  当然,每次看到这条时,魏广德的目光都会在那段所谓的名句“攘外必先安内”上盘桓片刻,不过这次,魏广德虽没有移开目光,却是直接闭上眼睛。
  
  这条最后几句话,魏广德似乎闻出了一丝血腥味。
  
  隆庆元年时,因为国用不足,都察院派遣大批御史赴各地分道督赋,也就是催收各地赋役。
  
  而张居正已经知道,这样做的结果,“若求其害财者而去之,则亦何必索之于穷困之民,以自耗国家之元气乎”。
  
  “今欲措理其道何由,今俗侈糜,官民服舍俱无限制,外之豪强兼并,赋役不均,花分诡寄,恃顽不纳田粮,偏累小民。”
  
  魏广德猛的睁开眼,眼睛不由得盯住其中一段。
  
  “偏累小民。”
  
  魏广德似乎已经觉察到,张居正在写这一事时,或许他对弥补朝廷亏空一事的目光,已经从“小民”身上移开,“穷困之民”何必索之。
  
  张居正在这里,把大明社会区别成三类,官、民和小民。
  
  其中各自指代非常清楚,魏广德自然一看便知。
  
  只不过他也很狐疑,张居正这是打算把“生财之道”打到“官民”身上了吗?
  
  他打算怎么收?
  
  正篇奏疏里,都没有丝毫提及,为此魏广德还重新把奏疏翻了一遍。
  
  他之所以如此重视此事,根本原因还在于他除了一点来自后世的见识外,并不比张居正、陈以勤等人聪明多少。
  
  既然没有经天纬地之才,魏广德也就不打算去充这头大象。
  
  如果自己入阁,该入阁执政?
  
  像张居正那样,把自己搞死,他当然不愿意。
  
  可是,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因此给张居正任何机会治罪。
  
  张居正执政时期,他可以说权侵朝野,即便是皇帝都要听他的。
  
  在魏广德印象里,据说因为皇帝字处理朝政上和他意见有些相佐或是有点迟疑,他张居正就敢给皇帝脸色,让皇帝不得不屈服。
  
  要是自己有什么把柄被张居正抓到,他会不会威逼皇帝拿下自己?
  
  所以,要避免这样的事儿发生,他就必须提前知道他的想法,尽量避免犯这些事儿,不给他丝毫机会。
  
  自己,或者说自己身后的人,可就是他奏疏里的“官民”,换句话说,张居正为朝廷生财之道,就着落在自己和身旁人身上了。
  
  到这个时候,魏广德总算明白自己一开始看张居正《陈六事疏》总感觉怪怪的,现在终于知道源头在哪儿了。
  
  “像魏忠贤那样收商税?”
  
  魏广德不自觉嘴里嘀咕道。
  
  他记得后世把魏忠贤评价极低,根本原因就是魏忠贤为了给朝廷和自己捞银子,把目光转到商人身上,因为他就是穷人出身,自然知道老百姓已经榨不出油水来了,再压榨只会逼迫百姓造反。
  
  他当然不希望有人造反,因为倒霉的就是他。
  
  张居正貌似和魏忠贤看法相似啊。
  
  只是不同的是,貌似现在商人的权势还没有大到可以插手朝堂的地步。
  
  明末那会儿,商人和官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纠缠,根本就已经撕扯不开了。
  
  据说江南、山西等地的官员,那个时候大多都是由商人出资支持举业,所以在他们入朝为官后,多受制于商人。
  
  魏广德知道张居正主要功绩是“一条鞭法”和“考成法”,可“一条鞭法”貌似和张居正关系不大,早就有了。
  
  而且,“一条鞭法”对“官民”其实影响不大。
  
  他应该还干了其他事儿。
  
  魏广德这时候已经有了判断,张居正在控制权利后应该还做了更多的事儿,这些事儿可能才是直接把张家推进万劫不复的原因。
  
  魏广德仔细回忆很久,也没想到当初和张居正交往时,他有说过其他什么,对税赋的意见,更多的还是因为复杂,他是很支持“一条鞭法”就是了。
  
  魏广德并没有去考虑“隐田”“隐户”一事,虽然他知道,但是他更知道,要做这些事儿,朝廷需要的海量投入,以及会因此遭遇到的阻力。
  
  下面的官员,首先就会因为各自家族的原因甩手不干。
  
  你在别的省搞这些事,那别人也可以清查你的家底,文官集团内部怎么能够自己挖自己墙角呢?
  
  算了,很晚了,就这样吧。
  
  魏广德自动过滤掉张居正六事中饬武备一事,他自我感觉,貌似比张居正更懂,也更早着手准备。
  
  其实,在魏广德科举后,也是想过做出些功成名就之事。
  
  对于文官来说,还有比开创“盛世”更加名流千古的吗?
  
  只不过他知道再创“盛世”有多难,细节可以省略,最起码要国库充盈,老百姓丰衣足食。
  
  开元盛世是什么样子?
  
  “忆昔开元全盛日,小邑犹藏万家室。
  
  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。”
  
  这是对内。
  
  而对外,大唐周边已经没有了大的威胁,即便是大唐屡次征剿不利的吐蕃,也因为大唐帝国强大的国力,在连年征战中苦不堪言而选择请求和亲,以结束这种战争状态。
  
  是的,在大唐时期,唐帝国的主要敌人并不是北方草原上的突厥,而是西藏高原上的吐蕃。
  
  唐军很难大规模攻入高原,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每次进攻的唐军都苦不堪言,战争的主动权始终都被吐蕃掌握。
  
  也就是这样对内对外的环境下,才铸就了华夏历史上少有的“盛世”。
  
  魏广德过去的想法是“轻民赋”,朝廷财政通过开海,对出口商品征收重税解决朝廷财政难题。
  
  就算不能解决,最起码缓解也是好的,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。
  
  而对外,则是启用能征惯战的将领,训练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,直接把北方蒙古给推了,再“犁庭扫穴”,彻底解决东北隐患。
  
  记忆里,他似乎记得有个“万历三大征”,其中有援朝抗倭的战争,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。
  
  若是那是他还在朝堂,肯定不会那么轻易结束战事。
  
  倭岛,在西方航海家们眼里,那就是金银岛,怎么可以随便就放弃掉。
  
  (本章完)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