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篇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通篇小说 >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> 第509章 横渠先生张载

第509章 横渠先生张载

  第509章 横渠先生张载 (第1/2页)
  
  尽性,然后知生无所得,死无所丧。
  
  知死之不亡者,可与言性。
  
  大部分你我都是过客,来时一场雨,去时一阵风,到最后留不住痕迹。
  
  但总有一种人,在一生所受的风雨里越走越勇。
  
  最终超越了众生,成为了圣贤。
  
  “神宗熙宁九年,秋风吹过渭水,横渠上的张载穷毕生所学,写成了一本书。”
  
  “已经名动关西的他,告诉所有的门人。”
  
  “这是他历年致思所得,所言大略和前圣所合。”
  
  “而有所发端处,则更要待后来人,然后能触类广之。”
  
  “这一年三月里,同样是大宋进士的兄弟张戬,在横渠上变成了东风。”
  
  “张载哭之不欲生,他手书哀辞十二篇,篇篇纳于茔圹中。”
  
  “秋风吹来时,他做了一场奇怪的梦,似乎预示了什么。”
  
  “于是,他开始夜以继日地作书,取名叫《正蒙》。”
  
  “写书到刻苦处,有时从入夜默坐到彻晓。”
  
  “也许,他是在争分夺秒。”
  
  “也许,他是在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  
  “事实上,张载要为天下和万世写一本书。”
  
  “因为,尽管宋朝的几任皇帝都想励精图治。”
  
  “但张载看到的世界,却依然充满着遗憾。”
  
  “就在神宗熙宁的某一年,关中迎来过一个可怕的歉年,穷苦的人们中间,出现了人相食。”
  
  “那一年,张载制止了他的家人舂米。”
  
  “于是,一家人都吃粗米。”
  
  “张载认为,在饿殍满野的年岁,能吃饱饭都是有愧,又怎么能择米而食?”
  
  “这一餐的话题太沉重,张载对案不食,一度达到了四次。”
  
  “尽管,他自己一直以来以来,也在帮着身边的门人。”
  
  “当这些人身处困境时,哪怕他只有粗米疏食,也必定和他们共享。”
  
  “但哪怕打死他自己,他也只不过只有百亩薄田。”
  
  “所以,要让天下的人都吃上饭,莫过于让天下的人都有田。”
  
  “或者,像孟子说的那样,让人们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”
  
  “然后,天下无饥馁,世界就会好很多。”
  
  “而要做到这些,就要教化天下,让人人都向善。”
  
  “而要教化天下,让更多人成为圣贤,就要让人们大其心。”
  
  “然后体天下之物,最终在穷神知化后活出通达。”
  
  “因此,只有写成的书,能把圣人的思想传递到更远的时空,才能帮助到后来的更多人。”
  
  “张载以为,五十以后的人,能更看透世间的道理。”
  
  “自从熙宁三年时,他和执念很深的王安石最终在汴梁分道扬镳,就西归横渠,开始在终南山下屏居。”
  
  “数年以来,他敝衣疏食危坐一室,俯而读,仰而思。”
  
  “有所得则随笔而记,有时夜半而起,取蜡烛以书,志道精研,未尝有须臾怠懈。”
  
  张居正:张载一生著书讲学,传道授业,为关中士人宗师,世称横渠先生。
  
  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  
  在张载的精神遗产中,这四句名言被广为传诵,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。
  
  因此,这四句话又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。
  
  张载生活在北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——儒学复兴时期。
  
  他一生著述颇丰,因讲学关中,张载其学派被称为关学。
  
  认真研读《中庸》后,张载又认真研习佛教思想,最后回归儒家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。
  
  横渠四句言简意宏,开显出北宋理学的浩然气象,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  
  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  
  分别强调了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人、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。
  
  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,如果说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是儒家的个人理想,那么横渠四句就是儒家的用世抱负。
  
  张载的思想不仅对于宋明理学具有奠基性、开创性地位,从整个儒家思想史的角度审视。
  
  张载的思想具有恢弘的思想气度、青出于蓝的创新精神和力挽狂澜的使命意义。
  
  茫茫宇宙之中,个体的人虽藐小,但每个人都可以秉承横渠四句。
  
  张载的一生,两被召晋,三历外仕,著书立说,开宗立派。
  
  终身清贫,殁后贫无以殓,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。
  
  横渠先生进则为循吏,退则为乡贤,以实际行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开拓了儒者担当新局面。
  
  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  
  这是张载的思想精髓所在,这四句名言,在新时代被广为传诵。
  
  “也许,这是一个文人鼎盛的时代,但何尝又不是一个悲剧主义的时代!”
  
  “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三苏、二程、曾巩,以及张载自己。”
  
  “每个人都在穷毕生之学,尝试着催生一个更合理的世界。”
  
  “或执着于儒学,或深耕于史学,或力行于文辞。”
  
  “但世界的运行,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和他们心目中的目标愈行愈远,所有人的理想都遥不可及。”
  
  “熙宁二年时,代表关学的张载,和自创新学的王安石,在朝廷相逢。”
  
  “最终经过了碰撞却不欢而散,与其说是个性的不合,倒不如说是学说的差异。”
  
  “那一年,一代贤臣吕公著举荐,50岁的张载卸任渭州军事判官入汴梁,接受锐意进取想搞事情的神宗皇帝召对。”
  
  “他畅谈天下治理之道,告诉皇帝为政不法三代,终是苟且。”
  
  “神宗大悦,于是他成为了崇文院校书,看上去要大有所为。”
  
  “于是,摆明了不是和新法在一条船上的张载,被支到了浙西,去负责刑狱。”
  
  “尽管同时在朝的程颢站出来告诉王安石,张载本是因为道德被推荐到朝里,不应该不应当被支配去治狱。”
  
  “于是这一年,大半生都在潜心于仁学的张载,最终奉命到了浙西,负责杀人。”
  
  “而在第二年,素来正派的张载兄弟张戬也终于因为耿直,惹了王安石,被逐出了朝。”
  
  “于是,看透了不可理喻的朝廷后,张载就辞官回到了横渠。”
  
  “事实上,张载和王安石,还有司马光和曾巩,都是同龄的人。”
  
  “但在时代的大潮里,他们各自走出了不同的轨迹。”
  
  “还是在仁宗之时,西夏开始崛起,成为国家的劲敌,生长在秦地的张载也感受到了西疆不宁给人们带来而压力。”
  
  “慨然以功名自许的他,虽然无所不学,但尤其热衷于言兵。”
  
  “直至于要结客取洮西之地,看上去,很像是生长他的土地上,多年以前出过的班超。”
  
  “而康定元年,一代名臣范仲淹临危受命,成为了天章阁侍制,永兴军路知军,开始经略陕西。”
  
  “时年21岁的张载,以布衣上书军帐。”
  
  “范仲淹一见他器宇非俗,便知日后不等闲。”
  
  “然后,也就从那一年开始,张载致力于学儒。”
  
  “随后又遍览释老群书,一直到嘉祐元年,他进了汴梁。”
  
  “时光会送走每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,而中年到来时,也许才会看到每一个人自己的本原。”
  
  “范仲淹已经变成昨日的故事时,进京赶考的张戬已经是沧桑的中年。”
  
  李清照:在张载十五六岁时,父亲因病在涪州任上去世。
  
  张载扶柩经蜀道、从斜峪关翻越秦岭,准备回家乡安葬。
  
  到太白山下的横渠后,盘缠用尽,加上前途发生兵变,只好在秦岭北辳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安居。
  
  从此,横渠的人杰地灵,成就了张载的不凡。
  
  在学四书五经的同时,他还学习兵法,想投身军旅,收复被西夏所占的失地。
  
  参加科举结束之后,张载在宰相文彦博的支持之下,在开封相国寺坐虎皮椅开坛讲解《易经》,名声大噪。
  
  受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,张载任崇文院校书。
  
  后来,因为与王安石政治道路不同,张载辞官回到横渠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