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篇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通篇小说 >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> 106 第一零六章

106 第一零六章

  106 第一零六章 (第1/2页)
  
  大家脸红耳赤。
  
  朱棣甚至想要破口大骂:橡胶是造这个东西的吗?亏他之前还对这橡胶心驰神往!若是那后世之人,知道他去找美洲大陆,就是为了这东西,不会说他每天想都是那档子事吧?那他在历史上的名声,该当如何?
  
  永乐盛世,不会变成避孕盛世吧?!
  
  他突然觉得,关于听不听后辈说话,果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啊!
  
  就在这个时刻,那光幕又突地一闪,闪出了两张图片。
  
  那是过去的产钳和现在的产钳的对比。
  
  老朱愣了一下,见周围的大家都还愣着,不由急得大骂:“发什么呆呢?赶紧把那图给画下来啊!这东西看上去简单极了,就像剪刀似的,弄出来,不就是我们大明的东西了吗?!”
  
  他这样骂完了,又狐疑问:“这东西到底要怎么用?”
  
  然而大家哐当一下,呆在当场。
  
  这在场的男子们,从来没有进过产房去,既然从来没有看过生产,又怎么会知道这东西要怎么用呢?
  
  他看了看呆若木鸡的灵堂众人,只觉得这灵堂里的水平,日益令人绝望。
  
  他骂骂咧咧:“虽说这生孩子,是妇人家的事情,可你们也不能一点都不知道吧……罢了罢了,回头这东西,咱还是得找个女官来负责,得弄清楚好处!再进行推广!”
  
  此刻老朱已经明白了。
  
  若是有好东西,必定得要发诏书明告天下——不过这事儿,比较私密。
  
  到底要如何不辱斯文的讲明白呢?
  
  他陷入了沉思。
  
  如果夫人还在就好了……唉,夫人啊……
  
  他抬头,看向朱棣:“老四!”
  
  朱棣:“爹?”
  
  “这事儿,咱做主,交给你媳妇了,没有问题吧?”
  
  “没有问题。”朱棣肯定地说,以他对自家媳妇的了解,只怕对方会迫不及待。
  
  待老朱说完,朱柏咳嗽一声,插话说:“那个,橡胶……”
  
  大家怀疑地盯着他。
  
  你想说什么?你是这种人吗?之前没有发现啊!
  
  朱棡此刻是灵堂中,年纪最大的哥哥,他说:“你还小,不要这么轻佻无状!”
  
  朱柏气得脸红脖子粗:“你们都在想什么呢?!我是说,显然这个橡胶还有别的用途,比如说做气球!”
  
  于是,脸红脖子粗的变成了淫者见淫的大家。
  
  【说回袁宇……】
  
  朱橚茫然了下:“袁宇是谁?”
  
  朱棡友善提醒:“朱棣那人渣暴躁女婿袁容的哥哥。”
  
  朱棣重重:“现在不是女婿了!”
  
  【在他前往大名的路上,李远率兵埋伏,亦如朱棣般以数十骑兵引诱,诱入埋伏圈吃掉。
  
  3w的朝廷兵,被斩首1w+,获马3千,袁宇活着,应该逃了,没有说他被抓。】
  
  大家回忆了一下方孝孺的计策:“难道不是在朱棣回北平的路上进行追尾袭击吗?怎么直接就莽上去了?”
  
  郭英:“……可能这三万人是想去埋伏的。只是还没有到埋伏地点,就先被埋伏了。毕竟,此刻大名附近,应该被朱棣散出的探子牢牢掌控着。”
  
  【朱棣在7月2日离开大名,杀向西南方向的彰德和林县,具体的我们下一p再说。
  
  这一p的结尾,up想和大家介绍一下,朱棣待在大名府的三个月里,除了和朱允炆打嘴炮,还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小事。
  
  ——他帮大明建了一座新的大名城。
  
  在座的,还有谁!敢说他朱棣不是大明的铮铮忠臣?就如同曹操说的那句话,‘我大汉忠臣也’!他真的,我哭死。】
  
  朱棣生气道:“这曹操,岂可与我相比?”
  
  大家点头:“是啦,你毕竟没有把大明改成大燕。”
  
  朱棣:“……我建了一座城。”
  
  大家:“可是曹操也屯田百万呀?而你的粮食,甚至大多还是靠李景隆赞助的。”
  
  朱棣:“……但是曹操没有抵达他忠诚的南京!”
  
  众人遗憾地叹了口气。
  
  【事情是这样子滴,还记得方孝孺说,大名府这地儿“暑雨为沴”,洪涝严重么?
  
  确实如此,大名府境内,有漳河、卫河(南运河支流),两河洪涝严重,洪水淹没毁坏了旧城,对此,现存有两种说法。
  
  一说、洪武31年。
  
  《河渠考》[明末清初-万斯同]认为是被漳水冲毁,《读史方舆纪要》[清初-顾祖禹]、《明史》认为被漳卫两河冲毁。
  
  一说、洪武34年。出自《元城县志》[清麻祖]等
  
  时间门最近的,正统年间门的《大名府志》未记载具体冲毁时间门。
  
  不过,虽然毁坏年份有差异,重建的记载都是相似的。朱棣在建文3年的战争之余,命都指挥吴成,在旧城西面八里处的艾家口,建立了新的大名府城。】
  
  此时,朱元璋和朱棣,已经是一个脑袋两个大。
  
  越听越心里打鼓。
  
  这水灾,也太严重了;这要治理的河流,治了又治,还是层出不穷啊。
  
  朱元璋叹气说:“那漳河、卫河,不是第一次了,去年才刚刚弄塌了城墙。”
  
  “洪武17年,洪武19年,也都发了水。”蹇义补充说,他想起之前众人关于曹操的讨论,又道,“战国时,西门豹便是在漳水取缔了河伯娶妇的陋习,又修筑了12道水坝,12条河渠,使得漳邺一地百姓泰安,得载史册。曹操在他基础上,修筑了天井堰,又凿渠引漳入白沟,使得邺城繁荣空前。后又有唐之姜师度、宋之王沿。现如今,轮到我们了。”
  
  【吴成,原名吴买驴,他爹是元朝的官员,随着观童(劝降乃而不花、纳哈出的劝降专业户)父子俩一起投降了大明,遂改名吴成。
  
  但因为原名太好笑了,靖难时,对面的士兵会对燕军阵容指指点点,说,看哪,那就是买驴。
  
  就……很og。】
  
  大家有些想笑,又觉得笑了就功德-1了。
  
  朱棣倒是维护手下的人,他手下的人,他真的很爱:“买驴怎么了?谁家要是能买头驴,我们都得说他是富裕人家!”
  
  朱棡和他抬了下杠:“既然这么富裕,改什么名?”
  
  朱棣睥睨他:“不就是为了防备些狗眼看人低的吗?”
  
  朱棡:“?”
  
  你在内涵些什么?
  
  朱元璋客观地说:“取名这个东西吧,讲究天赋!也不谁都有咱这样的天赋的。老四,你那老丈人的长子(徐辉祖),给他的儿子取名叫释迦保。倒不是说这寓意不好,就是听上去,实在太普通了些。”
  
  【友友们应该还记得,薛岩来朱棣军中,看到的是数百里的军营——看得出,朱棣还是比较习惯行军扎营,没什么太大的筑城需求的。
  
  为啥会突然一颗红心向日月呢?
  
  up这里真的要做一个相对武断和主观的揣测,顺德(邢台)、广平、大名府这一路官民望风而降的迅速。
  
  他搞不好是真的产生了我是王师,我要帮助百姓,于是替这些受水灾影响,无家可归的百姓们,筑了新城。】
  
  朱棣觉得,自己听了这么一大段,总算有句话说进了自己的心坎里。
  
  这可比说他靖难打得多么多么好,多么多么会背刺,更得他的心。
  
  “我肯定是这样想的!看百姓流离失所,我于心何忍?哪里吃得着,睡得下?现在,虽然不能说站稳了脚跟,但是,但有余力,为百姓做事,我不止不会推迟,还会主动去做!”
  
  老朱看了看他,轻轻哼了一声。
  
  这哼声里,多少有点“算你这小子没忘本”的意思。
  
  朱棣听出了,更得劲了,又补充一句:“和某些完全不惜民力的人,是有天壤之别的!”
  
  朱允炆:“?”
  
  我是你脚下的蘑菇吗?想起来就踩踩?
  
  【大名府这块地的百姓,确实是很苦的。
  
  我们前面提过,它在北宋时是“北京”,地理位置重要,有“控扼河朔,北门锁钥”之势,能堵塞南渡黄河的要道。
  
  故而,北宋大力筑城,一时间门遍地桑树,丝织业高度发达,“席万盈之懿,冠千里之上腴,隐然北门”。
  
  水浒传还描写它“千百处舞榭歌台,数万座琳宫梵宇”、“千员猛将统层城,百万黎民居上国”。】
  
  大家听了听,品了品。
  
  蹇义出口赞叹:“这水浒传的文辞,倒是颇为风流。”
  
  老朱叹气:“也不知道这水浒传,如今到底写出来了没有。都说是咱们明朝出了四大古典名著的三本,那这三国、水浒、金瓶梅作为畅销书定也是水平极佳吧。三国演义讲三国,水浒是宋时梁山泊,金瓶梅讲什么呀?从名字里竟然窥不出来。”
  
  蹇义一愣:竟有如此高的赞誉吗?
  
  原本只是普通好奇的他,现在变成了极为好奇。
  
  “既然三国、水浒的叙事都隐然于一朝之兴衰,同列其中的金瓶梅,想来也是篇鸿篇巨作吧。”
  
  老朱点头:“好像说金瓶梅最畅销,文人的眼睛是雪亮的!”
  
  蹇义笑道:“若是小臣有幸能见到金瓶梅,定要沐浴焚香,擦干双手,再行翻阅。”
  
  【但就是这样一个土地里流着蜜的古都,因为宋金战争与黄河水患,遭到了灭顶打击。
  
  首先是战火使得丝织业的工匠们被迫跟随南迁,从此织造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,大名经济遭到重创。
  
  而黄河——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。
  
  隋唐时,黄河中游被大量开垦,导致黄河生态被破坏,水土流失加剧,本来就影响到了黄河下游。
  
  北宋时黄河在大名附近摇摆的厉害。
  
  漳水、卫水那时属黄河的支流,黄河水泛滥,导致土地盐碱化。】
  
  “土地盐碱化?”朱橚不禁出声,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
  
  他毕竟是要和土里的植物、粮食打交道的,如今,也是很关心土地的问题。
  
  他又猜测:“是不是指土地没有肥力了?”
  
  朱棣试图从字面意思理解:“应该是指土地里的盐卤变多了,这地,也就寸草不生了。”
  
  老朱沉吟着点头:“不错,土里扒拉粮食的农民都知道,水泡久了的地,就不行种粮食了。”
  
  【黄河自己拍拍屁股夺淮入海了,却在华北平原留下了地上河道,泄水常常受阻,因而,哪怕漳水已经投入海河河系,也不能摆脱辣妈河的遗毒。
  
  明清的小冰河让极端暴雨天气出现的更频繁了,漳河、卫河,从此泛滥成灾。大量沙荒之地出现,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,可能还影响了地下水,大名地区居民饮用水都比较困难。
  
  从1401年到1872年,471年间门,大名地区水灾次数达54次,每9年不到来一次。
  
  实在太惨了,漳河还得了个“桀骜不驯的漳河”诨号,全是两岸民众的辛酸泪。】
  
  地下水他们明白。
  
  井水就是地下水。
  
  老朱摇头:“确实,那时候,地里打出的井,井里的水,都是苦的,没法吃。也许,这就是土地盐碱化的后果之一吧。”他有点羡慕,“这后世的人,肯定是连土里有什么都搞明白了。既然明白了,针对性的用些对庄稼好的,撇去那些对庄稼坏的,这庄稼,还有长不好的道理吗?难怪他们可以养活14亿的人。”
  
  【除了水灾,还有蝗灾。
  
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,已故的马世骏院士认为,“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、旱灾相间门发生”。
  
  应在飞蝗可能产卵的地区主动治理河流,加固堤坝,避免因干旱导致大面积的河床裸露,不让蝗虫有产卵机会。】
  
  “适大旱,蝗集御前芦场中,亘数里。希言欲去芦以除害,中使沮其策,希言驱卒燔之。”蹇义背了一段宋史,道,“旱灾与蝗虫之关系,南宋越国公赵希言已认识到了,只是,他以为蝗虫与芦苇有关,原来避免河床裸露就可以了吗?”
  
  这也是在场众人都不知道的一点。
  
  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林认为,蝗虫产卵至少需要以下三大条件:
  
  一是要有荒地。
  
  一是土地上要有空隙,植被覆盖率超过80,就会使蝗虫无处产卵。
  
  三是18—20的土壤含水量是蝗虫产卵适合的湿度。】
  
  朱元璋震惊道:“怪不得说水、旱相间门,这得有水,又不能很多水。如此说来,不但治水会帮助减少蝗灾,植树也可以防止蝗灾?这万事万物,还真是息息相关啊。”
  
  【反正,不稳定的水位,绝对促成了大名蝗灾的诞生。明代,这地方共发生了28次蝗灾,为县志记载以来历朝之最。
  
  嗯……不过明朝其他地方蝗灾也厉害,据统计,它共有205个年份都发生了蝗灾,占王朝总存活时长的743。也是前所未有的离谱数据。】
  
  朱元璋再一次觉得,自己治下的大明,摇摇欲坠,破破烂烂。
  
  那破破烂烂的,就是被那铺天盖地的蝗虫,给撕咬出来的!
  
  朱权默算了算,震惊道:“我们只有276年吗?”
  
  现场,突然一声痛不欲生的“啊”!
  
  那是朱棡,突然捂住了自己的胸口,就算是坐在椅子上,他也摇摇欲坠:“你算错了吧!再算一算!”
  
  朱权委屈了。
  
  这么简单的算数,我能算错吗?
  
  “就算再算一百遍,也是2759……”
  
  他突然发现,现场里的大家的目光,突然变得阴森森起来。
  
  这样森森如狱般的感觉中,他唯唯诺诺:
  
  “我……我……可能……那个……错了……”
  
  老朱破大防:“搞什么,就咱们大明有小冰河期,其他朝代,都没有是不是?这贼老天,就转给我们大明降灾殃吗?看看咱们,不是水灾,就是蝗灾,还有干旱!若是没有那什么小冰河,咱们大明,五百年也是轻轻松松的!”
  
  被赶到外头的朱樉,在外头大喊:“不,老爹,你还有堡宗——还有那小冰河期,肯定会过去的,后代那兔朝,就没有这小冰河——这证明,还是我们大明,活得太短命啦——”
  
  老朱觉得自己早晚要被这些儿子气死掉。
  
  他颤抖的手指,再度指向朱樉。
  
  好在,在他发话之前,光幕又开始说话。
  
  否则,这朱樉,高低要被拖出宫去。
  
  【up这时候不得不感叹一句,都说李世民吃蝗开启了我们华夏吃货民族的吃蝗大业。
  
  但现在,我们吃的都是人工养殖筛选后,富含营养的蝗虫——一般为中华稻蝗。】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